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一、在学校开展心理辅导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如开设心理卫生课、青春期教育课,向学生传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这种课程的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主,内容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强调学生认识、情感、行动全面投入,组织上以教学班为单位。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内容。
(4)结合班组、团队活动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可以说,各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
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但心理辅导毕竟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其目标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综合多数学者意见,可以看到心理辅导目标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管理自己,认识、掌握周围环境,同环境保持适应,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应付危机、摆脱困难,并增强应对逆境与压力的能力和勇气;使学生能去除特殊症状、改善行为、化解负向的或冲突的思想与情感,指导学生作选择、作决策、制定行动计划,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寻求生活意义,认清自己内在潜力与资源,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使其能过健康的、有意义的、充实的生活。
根据我们对心理健康层次的理解,可以把上述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适应”处理的是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人际关系)问题,调整的重点是人的行为。“调节”处理的是个人内部精神生活各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调整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体验。第二是寻求发展,就是要引导学生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担负起生活责任,扩展生活方式,发展建设性人际关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良好的社会功能,过积极而有效率的生活。这两个目标中,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adductive guidance):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developmental guidance)。简言之,这两个目标也就是要引导学生达到基础层次的心理健康与高层次的心理健康。
三、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
1.全员参与,全方位考虑,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学校心理辅导是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协助和服务,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当我们对全体学生的辅导工作做得有成效时,学生的问题便少发生或容易解决。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员参与,教师人人都应是心理辅导员。因此我们在制订辅导计划时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确定心理辅导活动内容时要考虑大多数学生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团体辅导活动时要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特别是要给那些内向、沉静、腼腆、害羞、表达能力差、不太引人注目的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有效的心理辅导。 要把思想引导与心理辅导相结合,活动体验与学科渗透相结合,学生自我调适与老师辅导相结合,家校沟通与学生之间交流相结合。
2、矫治、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矫治,是矫治学生不适应的行为,帮助学生排除或化解持续的心理紧张或各种情感冲突。预防,则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学会人际交往;学习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紧张等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扰,减轻痛苦、不适的体验,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与学习效率。发展,是指导学生树立有价值的学习与生活目标,认清自身的潜力和可利用的资源,承担生活责任,发挥个人潜能,使生活过得健康、充实、有意义。就整体而言,应该是预防、发展重于矫治,预防、发展比矫治更具有积极意义。在预防的同时要追求发展(发展也是积极的预防),三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因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行为符合规范,而且意味着积极的理想追求、良好的社会功能、高效率的学习状态、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
贯彻这一原则时应注意:
(1)心理辅导工作应取主动态势,宜未雨绸缪,注意防微杜渐。平时应针对正常学生主动开展各种适合其年龄特点的认知性、情感性、行为训练性质的辅导活动,以提供一些对学生成长有益的经验,增强其应付变化的能力。
(2)对于那些社会处境不利的学生、班级人际关系紧张、师生关系紧张的学生、生活发生了重大变故的学生、自我期望偏高而又屡遭挫折的学生,应及早发现征候,重点实行早期干预。这要求辅导老师有极大的爱心,极大的耐心和觉察学生心理与行为变化的高度的敏感性。
(3)学校心理辅导要早开展,趁学生心理未定型之时,可塑性强,只要给予短期的关怀和辅导,便会有显著的改善。
发挥心理辅导防患于未然的优势,关注学生思想、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遵循心理辅导的特点和规律,在超前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上的下工夫。对来访学生,要有乐观精神、积极心态和足够信心。为有特殊心理咨询或治疗需要的学生尽可能提供信息、提出建议等方面的帮助。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尊重与理解”,是心理辅导过程中对待学生态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平等的权利。理解,则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按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感受的本来面目去了解学生。做到了尊重和理解,师生之间达到心灵沟通,从而产生一种“遇到自己人”的感觉。只有教师尊重学生时,学生才会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绩和进步,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感。而自尊、自重、自信正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是心理辅导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如果被教师尊重和理解,他就会信任教师,愿意向老师倾吐内心的思虑、惶恐、苦闷。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心理辅导获得成效的基本条件。
建立平等尊重的咨访、接谈关系,是心理辅导能否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尊重来访学生的人格和身份,形成良好的信任和依赖关系,这是取得圆满咨询结果的重要保证。要理解角色差异,善于换位思考。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要出自真诚的理解,体现老师对学生的爱心和人文关怀,做到一视同仁,人格平等,以此作为心理辅导取得积极效果的根本出发点。
贯彻这一原则注意以下三点:
(1)尊重学生个人的尊严,以平等的、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居高临下训斥学生,不能羞辱、挖苦、讽刺学生,不能用粗暴的强制性的手段解决学生身上的问题。不论学生在谈话中反映出怎样的消极、不正常、不好听的话,教师都要尊重他、接纳他,认真倾听他的诉说,设想他的内心感受,要蹲下身来看学生。
(2)尊重学生的选择。辅导教师承认每个学生是自主的,具有抉择的能力和做决定的权利。教师不能强迫学生选择什么,只是向学生提供资料和建议,提供认知前提,使学生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3)运用同感的态度和技术加深对受辅导学生的理解。 在同学生谈话中,教师不但要理解学生明确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感受,而且要觉察出学生故意回避,或以隐喻形式透露出来的深层含义,“透过受辅学生的眼睛看世界”,并要在辅导中教师把对学生的把这种理解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作更自由的、深入的探索。
4.学生主体性原则
我们在心理辅导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因为心理辅导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而成长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觉的和主动的过程。心理辅导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助人”只是手段,让学生“自助”才是目的,目标是发展学生自我理解与自我指导的能力。青少年时期是学生自我意识、独立倾向快速发展时期,学生渴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索解决面临的问题,此时,他们对外界的压力和成人的过度保护往往表示反感。在辅导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形成独立个性的需要而得到满足。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要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 心理辅导不以传授系统学科知识为目的,其内容的选取与安排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 围绕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来进行。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唱主角”。在活动设计中要给学生发挥想象留有余地, 在辅导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同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作为协助者, 教师应避免使用“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灌输式的口吻;宜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 例如:“请听听我的意见”、“我想作一点补充”、“如果这样看是不是更全面”等。
(3)开展活动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形式。因为活动可以吸引更多学生参加;可以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使学生进入特定情境,有更充分的情感投入。
5.个别化对待原则
重视学生个别差异,强调对学生的个别化对待,是学生辅导的精髓。贯彻个别化对待原则,应考虑到注意以下四点:
(1)注意对学生个别差异的了解。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共性,更要注重了解学生的个别性、差异性;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接触来真正了解一个学生,恰当处理学生的害羞、自卑、防卫心理带来的沟通障碍。
(2)对不同学生实行区别对待。心理辅导是一种颇具弹性的助人活动方式。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性别特征、个性特征,灵活应用心理辅导的通用原理,找出适合每个学生的处置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3)认真做好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一种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辅导方法。对象是单个学生,通常是特殊学生。开展个案研究,积累个案资料,有利于深入探索个别化教育的经验,提高个别辅导的实效。
(4)制订个别化对待的特殊目标。 个别化对待的特殊目标是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根据心理辅导过程中特定的要求所确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
6.整体性发展原则
心理辅导追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从社会价值取向看,它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从满足学生自我完善的需求看,它注重学生知、情、意、行几方面协调发展。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人的局部、人的智能侧面,或仅仅是人的心理障碍。
贯彻这一原则应考虑到:
(1)树立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观念。不论从事哪一个领域的辅导,都要关注学生人格整体的完善。
(2)不宜把心理辅导课程变为单纯的知识传授课。心理辅导涉及到学生知识、社会技能、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学习,而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因此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就显得十分必要。
7.坚守诚信保密的原则:严格保密和坚守诚信,是维护心理辅导工作信誉以及心理辅导工作的第一需要,这是能否有效进行辅导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做到为来访学生保守秘密,尊重个人隐私,这是每一个辅导老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也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8.采取灵活互动的原则:咨询工作是一个需要双方互动互促的过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坚持咨询原则的同时,要灵活地应用各种辅导理论、相关知识、疏导方法、沟通艺术;利用电话、网络、书信、面对面等多种方式,以达到心理咨询效果最大化。
9.立足发展辨证的原则:辅导老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和立体的视角看待来访学生的问题,善于辨证分析,把握本质,善于动态考察,把握趋势,使辅导效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0.讲服务重实效的原则:心理辅导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和谐教育,为学生成长奠基,为学生发展服务”。要注重实效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发挥影响力。使心理辅导成为与学生交流思想的载体;成为学生倾诉成长烦恼与困惑和表达心语私话的“心灵港湾”;进行情绪释放和心理调适的“心居广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心态平和,精神愉快,全面发展